回上一頁
:::

協會聲明:「寫在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總結前夕」

2017-08-14網站公告

1999年,李登輝總統召開了一場為期三天的全國司法改革會議,18年後的2017年8月12日,由蔡英文總統召開的全國司法改革國是會議也將落幕。

 

18年過去了,「司法」仍然是臺灣社會亟欲改革的對象,甚至「法官」在一般民眾心中的形象更差了。不可諱言,在法官群體中,確實有極少數的害群之馬,但誠如許宗力院長所說,絕大部分的法官都非常認真,對於18年來的諸多制度改革,絕大部分的法官也都全力支持、實踐。以2016年為例,共有335萬0832件各式各樣、深刻影響個人甚至國家的紛爭,等待2022名法官全心解決,平均每位法官每月必須處理高達138件案件。絕大部分的法官因此必須大幅度犧牲家庭、嗜好、交遊、休閒、甚至睡眠、用餐時間,日日夜夜閱覽案卷、撰寫判決、甚至值班訊問人犯到天明,這些辛勞,換來的盡是批評、責罵,換成任何人,也很難默默承受。

 

扣除少數害群之馬的「連累」外,我們必須思考司法、法官的本質,在三權分立中,司法本然必須相對的「消極」「沈默」「獨立」,而法官更被要求必須「冷靜」「慎思」「中立」,以足球比賽來比喻,司法的角色像是守門員,雖然不能在球場上競射入網,但解決紛爭、導正偏差的「守門」功能,應該也同等重要,這樣的工作,除了極少數矚目案件外,絕大多數是在我們的生活中,維持了社會的法治秩序,成為社會穩定的力量,但卻不為人民所注目;而少數矚目案件,法院必須與一時的輿論、民意相左,而不可避免換得民眾的批評與嘲諷。但正是因為司法的存在,可以讓臺灣從專制、威權、私力救濟,走向「以法治國」的法治社會,可以讓所有人能夠安居樂業,不必擔心半夜被人突然帶走,從此天人永隔。

 

無可否認,近年來我國司法信賴度確實出現重大危機,絕大多數法官也都深刻體認到「榮譽」對於司法的重要性,所以願意支持司法改革,但世界上沒有毫無瑕疵的完美制度,任何公眾政策或社會制度,勢必隨著時間及實踐過程而衍生相關問題,司法亦是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,應該是保持正面態度,澈底瞭解爭議發生的真正原因,進而集思廣益謀求解決之道,更須秉持著審慎態度,絕非標榜改革之名、一昧以打擊現有制度或指責特定人作為主要目的。

 

蔡總統在就職演說中倡言司法改革,並召開司改國是會議,目的即在於透過不同領域的專業觀察角度,彙整融合多元意見作為司法改革方向的參考,這也是全民原本的期待。而各分組會議在長達三個月期間經由討論形成的決議,無論是否具有爭議,本應予尊重,並留待權責機關審慎思考,且對於多數委員在會議期間的付出,亦甚感欽佩。然而,少部分委員偏離原來的司改方向,漫無根據、公開指責一定比例的法官收受賄賂,不僅背離司改國是會議應有的高度,更為向來勠力從公、沈默付出的全體法官所無法接受。

 

絕大多數法官對於臺灣這塊土地的認同、疼惜,絕不亞於任何人,也正因為如此,所以絕大多數法官仍然願意秉持敬業精神,在這份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上貢獻所學及生命。我們相信,司法改革絕不該只是一場仲夏夜的煙火盛宴,相反的,更是一項艱鉅而漫長的任務,或許當我們一再援引外國法制作為改革參考的同時,也不妨深刻體會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石柱下烏龜所象徵的意義:「緩慢而堅定(slow but steady)」!

回上一頁